歷史:
斯塔福郡斗牛梗幾百年前起源于英國,由斗牛犬和馬士提夫犬雜交而成。
在伊麗莎白時代,斗牛犬和斗熊犬雜交產生適合這類活動的體重約45.36~54.43kg的大型犬,后來這些大型犬又被逐步培育出的小型而且更加敏捷的體重最大為40.82kg的品種犬所取代。
19世紀早期,斗犬活動很盛行,一些個體更小,動作更敏捷的犬被培育出來。人們稱它為斗牛犬或牛更。那時培育的斗牛犬要比現在我們今天所知的犬個體要大,體重約為27.22kg。
這種大型犬和一些個體小的英國本土產的在今天被稱為曼徹斯特更的祖先進行雜交。
雜交的后代體重一般在13.6l~20.41kg之間,這就是今天的斯塔福斗牛更。大約在1860年,詹姆斯·興克斯對現在被稱斯塔福斗牛更的老牛頭更進行雜交,產生了純白的英國牛斗更,19世紀最后25年內得到英國養犬俱樂部承認,而斯塔福斗牛更由于其斗犬的名聲而沒得到允許。
1935年英國養犬俱樂部承認了斯塔福斗牛更,這時其狂熱者們才能夠舉行選美比賽。斗犬活動長期以來被認為是非怯的,而斯塔福斗牛更已經發展成為具有這樣性情的一個品種以致使得它成為一個良好的寵物及一個很有觀賞價值的犬。
據認為斗牛梗是19世紀80年代中期的某個時間進入北美。那兒它們在不同的品系基礎上發展成一種比原來體重更重,身材更高的犬。
今天的斯塔福斗牛梗是培育出來的此品種代表。斯塔福斗牛更于1974年11月1日正式得到AKC的承認并登記注冊。在1975年3月5日以后的AKC犬展中其常規犬展分類中被分為梗組。
原產地:
斯塔福郡斗牛梗產地美國,起源于19世紀。一種優秀的斗牛梗,乍看和英國祖先斯塔福德牛頭梗很像,不過再仔細一看,發現它比較高、重,也更結實些。力氣大,但性情和善,對人沒有惡意。在外貌上同美國斗牛梗非常相似,其實美國斯塔福德梗是一種力氣很大,肌肉發達但同時又很敏捷、優雅的狗。對周圍環境抱有很大的熱情。其輪廓比較矮胖,腿比較短。有眾所周知的驍勇。美國養狗人俱樂部在1936年正式承認為獨立的品種。
性格:
勇氣十足,性情好斗,但對人極為友善,尤其對主人格外忠誠,還能忍受孩子的無禮與玩笑。斯塔福郡斗牛梗性情和善,對主人十分殷勤溫順而忠誠。敏捷、優雅。
FCI標準:
體型
肩高:14~16英寸。體重:公狗月28~38磅;母狗24~34磅,身高與體重有密切關系。超出上述范圍都屬于有缺陷。身高與體長的比例約為1:1,即從馬肩隆至尾根處的距離與肩高大致相等。
頭部
短、相當深,腦袋寬,面頰的咬合肌非常發達,明顯的止部,口吻短,鼻鏡為黑色。粉色鼻鏡(達德利鼻)屬于缺陷。
眼睛:最好是深色,但與被毛顏色相配也可以接受。眼睛圓,中等大小,其位置使其看起來是筆直向前的。淺色眼睛和粉色眼圈屬于缺陷,除非眼睛周圍的被毛是白色的,此時允許粉色眼圈。
耳朵:玫瑰耳或半立耳,但不能太大。整個豎起或整個下垂的耳朵屬于嚴重缺陷。
嘴:咬合為下顎的門牙在外,上顎的門牙在內,上牙緊貼下牙。嘴唇緊而整潔。過度的上顎突出式咬合或下顎突出式咬合都屬于缺陷。
頸部、背線和身軀
頸部肌肉發達,較短,輪廓整潔,向肩部逐漸加寬。身軀結合緊密,背線水平,前部寬,胸深,肋骨支撐良好,腰部較輕。不需要斷尾,尾巴中等長度,尾根位置低,逐漸變細,向下垂著。不應該太卷曲,也許有點想舊式的泵把手。尾巴太長或過于卷曲都屬于缺陷。
前軀
腿筆直、骨量充足,位置分的較開,肩部不顯得松弛、腕部不顯得軟弱,足爪略向外,稍微有一點外八字。前肢的狼爪也許已經被切除。足爪充分張開,結實,中等大小。
后軀
后軀肌肉發達,飛節位置低,后膝關節適當彎曲。從后面觀察,腿彼此平行。如果后肢長有狼爪,一般都需要切除。足爪與前肢相同。
被毛
平滑、短且緊貼皮膚,不需要修剪或剝毛。
顏色
紅色、淺棕色、白色、黑色或蘭色 或這些顏色與白色相雜。任何形狀的斑紋或任何形狀的白色斑紋。黑色帶褐色斑紋或肝色屬于失格。
步態
輕松、有力且敏捷,從前面或后面觀察,可以看見腿彼此平行。可以分辨出驅動力是來自后軀。
氣質
從斯塔福郡斗牛梗的歷史來看,現代的斯塔福郡斗牛梗具有不屈不撓的品質,極度聰明和堅韌。對朋友極具感情,非常沉著,可信賴。使他成為第一流的萬能狗。
總結概述:
別名:斯達福、斯達福夏牛頭梗
勇氣十足,性情好斗,但對人極為友善,尤其對主人格外忠誠,還能忍受孩子的無禮與玩笑。斯塔福郡斗牛梗性情和善,對主人十分殷勤溫順而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