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對待動物的態度可以判斷這個民族是否偉大,其道德是在進步還是在墮落。”
物質水平提高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飼養寵物。
小貓和小狗非常可愛,能給主人以及周邊喜愛動物的人帶來愉悅與放松。寵物走進千家萬戶似乎已經成為常態,不分老少,每個人都有種“先養了再說”的感覺。
寵物狗市場、狗食品、狗醫院、狗美容院、寵物書刊、寵物網站等等新事物紛紛出現,此外,還有狗的選美大賽、狗的婚介所……完整的產業鏈叫許多產業自慚形穢。
歐洲透視(Euromonitor)的調查顯示,中國的寵物數量在飛速增長,中國人對寵物的關愛日益濃烈。調研表明中國的寵物數量在2003年到2013年的10年間增長了近900%。
2013年,中國寵物數量已增至1.2億只,中國寵物產業銷售額突破了900億元人民幣大關,一躍超過很多傳統行業。
像家人一樣
75歲的閆大爺養了一只貴婦犬,他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它就像我的孩子一樣。”
由于歲數大了,腿腳也不太利索,兒女又由于工作繁忙,無法經常過來探望。為了排解閑暇時間的寂寞,閆大爺和老伴商量后買了這只貴婦犬,并取名“多多”。
取名多多的本意是自己本有兒女,卻還需要養狗來驅趕寂寞,略顯多余。但隨著多多的長大,閆大爺越來越覺得,自己和多多已經分不開了。
“多多會的東西很多,尤其他似乎能看懂我們老兩口的心意,非常懂事聽話。”閆大爺的老伴張女士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閆大爺平常喜歡看報紙,但礙于腿腳不便,沒法去超市買,都是由多多去超市將報紙拿回家,等過一個月自己再去和超市結賬。
張女士說的話也得到了超市老板的證實。經營社區超市的濤子也非常喜歡多多,“每天早上8點會準時來超市取報紙,風雨無阻,我們都非常喜歡他。但動物終究還是沒辦法與自己親兒女相比。”在與濤子閑談中,他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達了自己的想法。
人們越來越忙了,錢也越賺越多了,給父母的時間卻越來越少了。大多數養寵物人的心理需求,與人內心深處對施愛與被愛的渴求有關。一些空巢老人,往往通過養寵物的方式,轉移自己對子女的思念。因為子女不在身邊,他們的愛找不到依托,于是就找一個類似于子女的寵物來愛。
談起這些特殊的“家人”,養了二十幾只羊的張大爺更是贊不絕口。張大爺有一只叫做“虎子”的大狼狗,開始張大爺也沒有將他如同親人一樣對待,僅僅是“你幫我放羊,我給你吃的”,類似雇傭關系。
有一天,家里煤氣泄漏,恰逢中午睡覺,誰都沒有察覺,只有虎子在院子里狂吠不止。張大爺被驚醒了,才避免了一場慘劇的發生。自那以后,張大爺就待虎子如同家人一般。張大爺笑著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說,其實動物和人一樣,你對它好,它會對你更好。
還有許多獨自生活在外地打工的年輕人,飼養寵物也無非是想有個伴。家住通州的李女士養了一只
布偶貓,她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每次下班回家無論多晚,只要一到家門口,就能聽到它在門口輕輕地叫,像是歡迎自己回來。這時,上班發生的不愉快、勞累都覺得一掃而光。李女士說,無論發生什么,家里總有一個“人”在等著她,在掛念她,這讓她感到很幸福。
如工具一般
寵物越來越流行,伴隨寵物而生的產業也持續火暴。其實對于動物來說,能吃飽飯就是最實惠的。但是許多人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為自己的“寶貝”做
寵物美容、買裝飾物。前一段時間就有報道稱,四川有人將自己的寵物狗染得和熊貓一樣,并且得到了網友紛紛轉發,成了寵物紅狗。
“其實寵物毛染色對動物影響非常大。雖然每次都會和主人們講,但是主人們表示沒問題。為了不影像自己的生意,我們也無可奈何。”一家不愿意透露姓名的
寵物店的老板張先生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許多人飼養寵物并不是真心愛它們,而是將寵物變成了一種炫耀攀比的資本。
張先生說,由于這部分人沒有擺正心態,在他們看來寵物完全就像工具一樣。近年來寵物傷人事件頻發,也與盲目養動物的人增多有關。看著別人養,自己也要養。別人養好的品種了,自己就要養更好的品種。自己一時爽,卻沒有考慮動物與周邊鄰居的感受。
如果遇到搬家拆遷,那動物們就更慘了,一個個變成了無家可歸的孤兒。以前“寶貝前、寶貝后”的主人們如今根本顧不上它們。北京流浪貓狗很多,和拆遷也有很大關系。在很多人看來,寵物就是一個活著的玩物,玩夠了就可以隨意丟棄。
甚至還有人將虐待動物變成自己出名的法寶。曾出現的虐貓視頻,激起了無數人的憤慨,后被證實也是一種變相的商業炒作。對名利的追求蒙蔽了許多人的雙眼,現在許多人還在繼續拿寵物做文章,部分公眾人物在熒屏幕前對寵物表現得非常喜愛,以換得更多人的支持,下了熒屏卻將動物扔到一邊。
印度哲人甘地曾經說過:“從對待動物的態度可以判斷這個民族是否偉大,其道德是在進步還是在墮落。”美國人則更多地從維護社會治安的角度研究這個問題。他們發現,88%虐待動物的家庭也虐待婦女兒童;25%的罪犯童年都虐待過動物。
試想,如果一個社會對寵物冷漠無情,甚至在大庭廣眾之下出現某種血淋淋的行為,我們恐怕很難認定這個社會是文明的。實在很難想象一群冷酷對待動物的人,會對人和社會懷有博大的愛心。
難找的折中點
在養寵物逐漸成為一種熱門的生活方式時,寵物對不同群體的意義卻大不一樣。
喜歡動物的人將它們視為掌上明珠,一起吃飯睡覺,同眠同寢。不喜歡動物的將它們視為瘟神,唯恐避之不及。許多社會治安事件都是因為寵物而引起的。人們與寵物究竟如何和睦相處,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很難找到折中點。
寵物確實能夠帶給人們許多快樂,在美國、日本等國家,一些社會組織甚至開發出狗醫生動物治療項目,通過選拔性格溫順的寵物狗,讓它們去醫院慰問病人,去老人院看望老者,去特殊學校跟孩子們玩耍,從而減輕人精神和心理上存在的壓力。
但人們在飼養的同時也需要提高自己的素質。因為寵物在許多人心里的特殊性,寵物已經影響到許多人的判斷基準。面對自己的寵物,許多人甚至喪失了自己的理智。
在大慶,民工被迫給狗磕頭;在合肥,出租車司機因撞倒寵物狗被毆打并兩次跪地;讓人給狗下跪磕頭,無論在什么樣的前提下都是丑惡的。這種現象,不僅反映出一些人道德水準的低下,也深刻地昭示了現代社會物質文明發展中精神文明的失衡。
無論是隨地大小便、聲音擾民還是傷人事件,說到底更多是的主人對于寵物的訓練與關心是否足夠。其實許多時候,錯的并不是寵物,而是飼養它們的主人。只有主人的素質提高了,各種問題慢慢不存在了,由寵物引發的問題也就自行解決了。